kaiyun体育 太空技术和平利用的民间探索——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怡博士访谈
星空浩瀚,探索无止境。
纵观历史,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太空探索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探索计划”的美国阿波罗计划,带动了20世纪60、70年代几乎所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3000多种新材料、新技术,其中1000多种已转化为民用,在计算机、通讯、互联网、金融、医疗等现代人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未来航天经济“有着长期而持久的机会”、“其产业规模将增长至万亿美元”,这是高盛对未来20年全球航天经济的预测。而就中国市场而言,有专家预计“十三五”期间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市场总量将在万亿元左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无疑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两大主力。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加入这片“万亿蓝海”,全国不少地方也将目光瞄准“太空经济”,渴望打造发展新引擎。在商业航天时代,在全球合作环境下,“后发”中国民营资本究竟有何独特优势?又该如何布局,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王天翼博士。
王天一kaiyun体育,政治经济学博士,
国际和平联盟(太空)执行主席,
中国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企业家联谊委员会副主任。
东方财经:近日,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国际空间法研究所(IISL)、太空探索者协会(ASE)等组织负责人在不同场合呼吁,全球耗资数万亿美元的航天技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业界大佬们的联名呼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太空经济”的广泛关注。您是否认同和平利用航天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王天翼:航天技术的发展源于国际太空军备竞赛。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随后,美苏两国在太空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双方集中国力,投入巨额资金,竞相进行太空技术研究。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合作不要孤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太空军备竞赛不仅不能解决争端,反而会使军备竞赛进一步激化,引发全球性灾难。
“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各国应该化干戈为玉帛,把“星球大战”上花费的数十万亿美元转化为医疗卫生、气候监测、通讯、导航、遥感、环保、农业等“民生犁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时代发展的洪流,势不可挡。作为爱好和平的航天大国,中国与国际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始终倡导并积极推动外层空间资源和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
■ 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是航天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的典范。
东方财经:高盛发布报告称,未来20年全球航天商业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至少8万亿美元。您对此有何评论?您如何看待全球航天技术和平利用的发展前景?
王天翼:说到航天技术,很多人觉得它神秘、“高端”、离我们太远。其实不然,通讯、导航、遥感等航天技术早已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航天技术,请访问:www.spacetechnology.com。
航天技术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安全保密性,影响了其向民生领域的产业转化。目前,保守估计全球仍有上万种技术“待嫁”。航天技术一旦解密,应用于民生领域kaiyun体育,可以催生新的产业体系,推动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有资料显示,美国“阿波罗计划”投入约256亿美元,创造了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计算机等3000多项新技术,带动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高科技和工业繁荣的全面发展,其价值预估远超万亿美元。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太空经济”已经到来。2007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发表演讲称,NASA主导的航天活动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将成为“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美国亚马逊公司投资10多亿美元开设太空运输公司,卢森堡政府投资2.27亿美元建设欧洲空间资源计划,国际空间站商业公司正计划为宇航员和高净值乘客进入太空开发对接服务。俄罗斯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压缩机、废水处理、低温设备、石油精炼、汽车诊断等民用领域。
美国SpaceX投资人史蒂夫·尤尔韦松表示,创业公司需要增长10倍才能成为值得投资的对象,但创业者实现100倍增长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在航天领域,我们看到过1000倍,甚至10000倍的。美国航天基金会《2018航天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达383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7.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航天经济”最具潜力的最大市场。中国国家航天局和商务部表示,中国已经具备加快发展航天经济的坚实基础和良好环境,未来几年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专家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方面将有约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 王天一博士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举行的国际空间探索者协会第31届年会上就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发表主旨演讲。
东方财经:中国在航天技术和平利用方面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
王天翼:客观地说,中国航天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经奋起直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不少挑战。
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通讯卫星,中国1970年发射;美国1962年实现载人航天,中国2003年实现载人航天;美国1973年建立空间站,中国计划2022年建成。美国民营公司SpaceX研制的猎鹰重型火箭近地轨道有效载荷超过63吨,而我国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相应有效载荷为25吨。专家预计,12年后中国将赶超美国。
在航天技术转化方面,数据显示,美国航天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20至1:120,而中国航天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不到1:14。遥感技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赴美出席第35届世界空间大会期间,美国同事就告诉我们,美国的遥感技术“处处用”,数据应用率达到65%-80%。而据国内遥感专家分析,中国遥感数据整体利用率仅为1%-3%之间。
在国际合作方面,受制于一定的政治因素,中国参与国际航天合作的官方渠道有些迟缓。1999年,美国发布《考克斯报告》对中国技术实施禁运。2011年,美国国会出台《沃尔夫修正案》: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中美联合科研活动均被严格禁止。横亘在中美航天领域的冰铁幕,严重阻碍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利于中美及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
■ 王天一博士与国际太空探索者协会、美国太空基金会等航天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2019年中国航天日”活动,并会见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迪·皮蓬。
东方财经:鉴于中美两国航天交流与合作的官方渠道长期停滞,非官方和民间渠道在推动国际和平利用太空技术合作方面可以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王天翼:民间民间平台一直是中国开展对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渠道和补充。近年来,中国国宾企业家俱乐部、国际和平联盟(航天)等充分发挥民间平台作用,积极与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航天机构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致力于推动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积极突出航天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积极协调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航天组织支持和参加中国举办的“国际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研讨会”。通过组织相关活动、教育项目和行业活动来支持航天事业各领域的发展,提高人们对航天的认识。经过多次接触、谈判和交流,世界各大航天机构和三大国际航天组织均表示,他们非常愿意参加中国非政府组织航天会议,愿意作为中国会议的联合支持者。
东方财经: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不通,就走另一条路”,那么中国政府对于非官方推动航天技术和平利用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
王天翼:中国航天自1956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张共享航天技术发展成果,已与30多个国家、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多项合作协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16年的中国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航天的发展宗旨,始终坚持为和平目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致力于推动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航天发展政策方面,中国倡导成立航天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航天信息产品与服务等航天活动,大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在国际空间合作方面,中国支持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空间组织开展各类航天活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校、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东方财经:目前我国“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的进展如何?
王天翼:2018年1月,首届“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国际研讨会”(简称航天大会)在中国海南举行,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支持。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航天员、航天科学家、航天医学专家等1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签署备忘录,确定在中国定期举办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国际会议,并共同建设“国际航天创新中心”等示范平台。会议商定,与会各国将提名航天领袖和权威专家作为成员,在香港注册成立“国际和平联盟(航天)”非营利组织。
为高质量举办第二届航天大会,2018年5月和2019年4月,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法国)等航天机构和国际宇航员、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两次航天大会筹备会议,确定会议主题、组织架构、举办地点、合作意向等重大问题。
目前,世界航天界“三大支柱”——国际宇航科学院、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法研究所、国际空间探索者协会和跨国空间基金会组织均已明确表示支持中国航天大会。
■ 2018年1月,首届“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海南举办。
东方财经:与首届航天大会不同,第二届航天大会聚焦“健康”,这背后有哪些考虑?航天技术在健康领域应用有哪些独特优势?
王天翼:“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幸福。”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质量健康需求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航天技术为人类探索医学奥秘、提高医疗健康水平打开了一扇窗口。如利用航天技术研制的改善心肺功能的设备可使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提高到50%、航天飞机衍生的复合热塑性树脂可使心脏救治的成功率提高到96.4%、空间站上的“反重力跑步机”可在康复训练时减轻腿部压力、利用航天材料“多晶氧化铝”制成的隐形矫正器成为整形美容界的新宠等等。
中国大健康市场潜力巨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不到美国的5%。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360万,老年人口已达2.4亿,仅北京每年就接诊2.5亿患者。中国大健康产业正进入黄金时代,国际经济学界评价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万亿产业”。
中国在航天医学与工程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将中医药应用于航天领域。我国航天生物、航天医学成果成为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降低骨密度等的良方,航天口服液、航天骨保护剂等航天健康产品更是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这些航天医学成果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必将丰富人民群众的疾病防治手段,推动“健康中国”产业发展。
■ 2019年4月,王天翼博士在第二届“和平利用空间技术(健康)国际研讨会”第二次筹备会上做主旨演讲
东方财经:中国民用领域推动航天技术和平利用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王天翼:经过深入研究论证,我们正按照“会议引领、技术孵化、产业转化、教育深化”的思路推进航天技术和平利用。
大会宗旨是通过“航天大会”把世界航天技术市场与中国14亿人民对接起来,促进航天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成果交易、产品交易。经过几届的连续举办和运营培育,预计中国航天大会将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世界级航天盛会。
技术孵化,是指建立国际航天创新中心,梳理、孵化可转化为民用的航天技术,形成创新引领的航天产业体系。
产业转化,就是围绕航天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从健康、遥感等领域入手,实现产业转化。
深化教育,就是打造航天教育展览中心,建立国际航天大学、航天博物馆等,培养航天科技人才云开·全站APP登录入口,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开展航天科普教育,解决我国航天人才缺口大、人才需求旺盛等问题。
东方财经:航天技术和平利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王天翼:航天技术是人类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和平利用航天技术可以带来许多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民生角度看,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健康需求。航天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代表着世界医疗健康发展方向。定期在中国举办“国际空间(健康)大会”,介绍世界先进的空间健康技术和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医疗健康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还能极大提高地方医疗水平,让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满意度和体验感不断提升。
从经济层面看,可带动形成超万亿元的航天经济产业链。有专家分析,中国正处于航天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巨大的中国市场将有近万亿元的航天经济空间。随着国际航天创新中心、产业转型中心、教育博览中心等项目的建成,预计未来十年左右,将有超万亿元的航天经济产业链带到项目所在地。
从人才角度看,可以形成汇聚全球科技精英的“太空硅谷”。美国莱斯大学代表认为,美国硅谷发源于斯坦福大学,中国硅谷发源于北京中关村,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人才聚集效应。中国航天创新中心建成后,将形成新的世界“太空硅谷”,将世界航天技术与全球最大市场——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结合起来,不仅将促进科技、经济等领域合作,还将打造航天国际合作的“太空丝绸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作出历史性贡献。
我要评论